到國外生活才能做自己?給不想失去親情也不想失去自己的你

by 米莉

這次疫情,台灣給全世界上了寶貴的一課,在強度這麼大的壓力測試下,許多國家曝露出醫療制度的脆弱,我已經不只聽到一次同樣在海外生活的朋友考慮疫情稍緩後返台定居,原因是該國的政府照顧當地人民都已經來不及,只怕自己若不幸染病,不知道是否能獲得妥善的治療。

前幾天我收到一位讀者的訊息, 讀者S告訴我,他決定下半年跟女友一起回台灣定居,雖然他們很希望能留在當地工作,但是疫情開始以後,當地的失業率大幅攀升,他們目前還沒有取得工作簽證,不過以現在情況來看,可能申請通過的機會非常渺茫了。

出國讀書打拼很多年,爸爸媽媽想念他了,其實S也想家了,他想要回家陪陪爸媽,他還年輕,以後再出國工作有的是機會。我問S他女友回台灣的意願如何,如果兩個人腳步一致,都同意回台灣,那就是好事一樁呀。我正想祝福他們回台灣新生活一切順利的時候,S說,其實回去也會有些緊張。

「回家以後就怕不能做自己」他說。

這句簡單的話勾起我心中很多感觸,我有一段深刻的親身經歷,就是曾經對著家人大吼:「我就不能做我自己、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嗎?」

那是我想要到德國生活前,跟家人關係緊繃到頂點的時候,因為愛情、因為工作、因為我覺得到國外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不奮力爭取就不算做真實的自己。

familyandi

為什麼在父母面前,我們這麼想要做自己

因為在親情裡面,我們都視「父母」、「子女」是一種角色,我們很少把對方視為「人」,一個像好友、路人、或網友那樣子的人,就連網友,你都還可以把對方當成人,但是父母對我們來說,好像他們所有的出發點都本著「我身為父母」,必須用教育、引導的角色來跟我們對話,我們下意識就特別抗拒。

這樣的情況可能比較好想像,當你申請到一所國外的研究所,你很開心的找了好姐妹出來慶祝,好姐妹辦了派對幫你餞行。開心之餘大家也都非常多愁善感,擁抱以後哭成一團,這兩年大家不能相見,姐妹說等你回國,一定馬上辦聚會。

回到家,今天你終於鼓起勇氣跟爸媽說,申請通過了,要去海外求學。爸媽聽到了以後,眼淚瞬間掉下來,你覺得這是情緒勒索。

父母之於子女,子女之於父母,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角色。父母有養育的責任,子女有應盡的義務,我們沒有辦法像朋友一樣聊天,我們不敢跟父母談談自己的夢想,父母也不敢跟我們透露生活上遭遇的挫折。孩子應該做父母期待的事,父母應該要在孩子面前展現堅強的形象,我們都應該做好自己角色的本份

現在當道的心理學說讓大家逐漸開悟,大師說:做自己最重要,創造自己的人生,你決定自己的人生。

我也被大師如此激勵過,因此我跑到爸媽面前,高喊我要活出自己,我要去德國。

做自己很重要,但是被父母討厭日子還是很難過

對了,就是阿德勒解放了無數痛苦的靈魂,讓大家覺得《被討厭的勇氣》像是被埋藏的智慧一樣,好在這樣的真理能重見天日,我們學會以後,一定可以擺脫焦慮或恐懼,可以活得自在。

阿德勒的理論對我來說也很重要,在職場或朋友交往的情況中,我真實的體驗到學習切割對方的情緒,可以讓我過得輕鬆許多。

但是我告訴你,被父母討厭絕對是另一回事,即使你認為自己有再多被討厭的勇氣,抵不過那一刻被父母接納的歡喜。

因為在我們心底,我們認為父母的角色就是應該給予無條件愛與接納。

familyandi
圖片來源:pixabay

親情跟做自己不是單選題

「如果你說不是單選題,你告訴我,我該怎麼說服爸媽支持我的決定?」

我覺得想要「得到支持」就是一個錯誤的開始,回到阿德勒的說法,對方對你的態度是對方的課題,所以想要說服別人喜歡你的決定,本身就是荒謬。

最基本的第一步,是開啟交流,開啟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談吧。

我不太好意思跟你說,我是一個多幸運的人,我的情況是從媽媽先開始學習心靈成長,她意識到我們應該討論這件事,我們應該說說心中的感受。

這是一件很難啟齒的事情,我們的教育從來沒有教導父母子女要跟彼此分享心情。這種交流應該是跳脫角色的框架,不帶批評與戒心,只管單純訴說或傾聽。

從自己開始,當你碰到這種情況時,主動開啟對話,表達自己的感覺,不要馬上下意識的覺得對方的態度是在委屈自己,我瞭解世上確實有殘忍的父母,但是更多的父母只是不懂得如何當父母。

這個練習很不容易,肯定也不會馬上見效,但是至少你如果朝著這個方向去嘗試,你不會第一步就陷入親情跟做自己的難題裡。

關於這個主題,我還有很多心得之後可以慢慢跟你分享。如果你正好面臨這樣的困境,來聊聊吧。

米莉

我的粉絲專頁「米莉的德國日常生活指南 – 職場生存。心情照顧。家人相處」正在舉辦讀者回饋活動,只要填寫【米莉的讀者意見問卷調查】,幫助我瞭解你有興趣的文章主題,就可以獲得抽獎機會。活動只到2020.6.23,詳情快上粉專!

  • 你喜歡我的文章嗎? 如果你認同我的文章,只要動動手指幫我拍手五下,我將可以從LIKECOIN獲得稿費 。
  • 還有,也歡迎你在下方輸入資料,訂閱米莉的電子報,才不會錯過新文章唷!

7 留言

Lia 2020 年 6 月 16 日 - 下午 12:35

謝謝米莉寫了親情相關的文章! 在來德國前我也被家人勒索了一次,當初義無反顧地跑出來後,過了三年心裡卻覺得跟家人越來越遠,在自己很努力地想要活出自己的生活後,看見在台灣的哥哥卻是越走越偏,雖然自己也是阿德勒的讀者,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課題!!但是卻還是心裡難過,想到離媽媽這麼遠,沒有辦法及時照顧,也覺得有點難過,但是就像上面說的,回台灣,真的不能做自己了
很期待米莉能夠寫更多關於親情平衡的文章~~謝謝米莉!

回覆
米莉 2020 年 7 月 25 日 - 下午 6:48

Hello Lia,

感謝妳留言鼓勵我。

我可以想像的心情,想著遠方的家人,但是也不能放下德國一切就回去…妳說的親情平衡,我很喜歡這個說法,但對我們海外遊子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我覺得我把文章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這些做法,頂多是降低一點心中的罪惡感。我一點都不避諱用罪惡感來形式這種感覺,這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先承認這種感受,才能好好去面對存在的矛盾,然後想辦法跟家人更靠近一點。

這條路不會結束、新的問題會一直出來,不過,路上有我,我們一起加油。<3

回覆
米莉 2022 年 6 月 6 日 - 下午 2:43

Hello Lia,

好一段時間過去了,不知道你現在過得好不好?疫情這段期間,我自己也兩年半沒回台灣了,對家人有更多的想念、也有更多複雜的情緒。希望你一切都好。

我在下週會舉辦一個免費講座,『親情跟出國,我只能選邊站嗎?』,因為這陣子碰到不少遭遇這個困擾的case,我想你在德國一陣子了,也許有很多過來人的經驗非常值得跟大家分享。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加入這場講座,我會很期待在講座上認識你。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QgvrP59wcHtVr1p9

米莉

回覆
Lin 2021 年 7 月 1 日 - 上午 5:50

你的文章給了我勇氣。最近也被家人情緒勒索..疫情前回國,開始跟男友遠距,現在跟家人說要去國外找男友,家人很抗拒,覺得應該要男生先來台灣。但已經一年多沒見面,台灣又不開放,覺得心裡很拉扯,過得很痛苦,不去的話,在家裡跟家人也是尷尬,家人還假裝沒事,去的話家人又會鬧革命…

回覆
米莉 2021 年 7 月 1 日 - 下午 9:24

Hello Lin,

妳的我經歷過,加上妳說到因為疫情很拉扯的部份,也是很多目前分隔兩地異國戀許多人共通的難題。因為疫情見不了面,跟家人暫時不用面對這個事情,但是等到能開放,必然會破壞現在看似寧靜的和諧。不如這樣想吧,等到那一天來,跟家人的意見不合是避免不了,不如趁這個時候好好跟家人享受難得的安靜,也許在這種比較詳和的氣氛下,不時在言談之中加入一些刺激,提到跟男友兩人遠距離的相思苦,不知道家人會不會有一天能明白這種拉扯…慢慢的可以跟接受妳跟男友的戀情。加油,祝福你們早日見面,並且在跟家人相處方面也能漸入佳境。

回覆
Lily 2022 年 6 月 5 日 - 上午 1:30

米莉你好,三更半夜又因為內心的拉扯而睡不著,碰巧看見了你的文章覺得很有感觸,目前我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想出國又放心不下家人,覺得ㄧ出去了,就會想像他們孤單的背影,因此又想打消出去的念頭,問題就這樣一直反反覆覆,有時覺得人生只有一次要好好的闖一闖,有時又覺得爸媽也只有一個,如果出國了就無法時時刻刻陪伴他們,在”做自己”跟”做孝順的女兒”之間拉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也無法找到內心的平衡點。

回覆
米莉 2022 年 6 月 5 日 - 上午 2:50

哈囉Lily,

看到你的留言,覺得一方面完全能跟你產生共鳴、一方面又很心疼你的拉扯,何況你因此失眠,我想內心的掙扎程度是非常深沈的。

我覺得你所說的『平衡點』也是我一直在尋找的,但是我現在慢慢意識到,這樣的平衡點好像不可能存在,有捨有得,不可能兩者兼顧。所以我們好像只能在當下做出一個『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同時我們要準備好面對那些我們捨棄的失落,簡單來說,如果你現在覺得出國是你最想要的事情,那麼不可避免的,你就要準備面對自己對父母產生的罪惡感。但是我認為這個罪惡感是我們自己對父母的投射,說不定對於你父母來說,他們反而非常鼓勵你走出去,他們願意支持女兒的想法,也許最好的方式是你可以跟家人聊聊,我相信你對家人如此的掛心,家人的互動應該不錯,很鼓勵你主動跟父母詢問他們的想法。

我在下週會舉辦一個免費講座,『親情跟出國,我只能選邊站嗎?』正好就是呼應你的心情,因為這陣子碰到不少遭遇這個困擾的case,我想藉著講座可以讓參與者聊聊自己的情況,大家互相打氣取暖,如果你有興趣,非常歡迎你加入這場講座,我會很期待在講座上認識你,聽你講你的故事。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1QgvrP59wcHtVr1p9

米莉

回覆

發佈回覆給「米莉」的留言 Cancel Reply

你可能有興趣閱讀的文章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