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口難言,在海外交朋友有卡卡的感覺!

by 米莉

隻身來到陌生的環境,將生活安頓好以後,我想多數人都希望可以開始在異鄉建立友誼吧。友誼確實很重要,好朋友願意傾聽我們不能隨便跟其他人抱怨的事、在低落難過的時候給予我們鼓勵安慰。一開始來這邊我什麼人也不認識,好在我居住的城市台灣人不少,透過臉書社團我結識了好幾個能夠約出來談心的姐妹。

不過應該有些人會想問,既然人在德國,沒有多嘗試結交德國朋友嗎?坦白說,我並沒有積極經營跟德國人的交友圈。對我來說,每天八小時在辦公室我跟同事充分互動;下班後固定健身、經營部落格;週末時,偶爾有姐妹約會,偶爾跟男友的朋友群聚會,能利用的空閒時間已經都規劃的差不多了,因此目前在非上班時間較有互動的德國朋友圈大多是男友的同事,或是他求學時期的好友。

剛開始我很努力想要參與每一次他朋友的聚會,雖然因為語言能力讓我搭不上話,但是他的朋友大部份都很願意主動跟我聊天,不管用英文德文,有些人真的是特別關照我,讓我不會在聚會中感到落單。慢慢的,德文能力足夠應付日常對話了,這並沒有因此增加我參與男友朋友聚會的動力,到底是怎麼了?難道我有交友方面的障礙嗎?後來我仔細思考原因,上網搜尋交朋友的方式,我漸漸的感到釋懷。原來我們把海外結交當地朋友這件事看得太嚴重了,不管在台灣或國外,其實友誼發展的模式沒有什麼兩樣,當我們在海外跨過語言的障礙以後,一段友誼得以發展,仰賴你們之間是否有「共同點」。缺少了這個臨門一腳,即使在空間上有機會頻繁的互動,也不一定能以心貼心的方式來往。

前面提過,我不刻意加強跟德國朋友的互動頻率,不過我倒是有幾個深刻的感受想跟各位分享,在海外生活的朋友們可能也會有所共鳴。

不想參加的聚會就不要去,在家追劇比擺臭臉給別人看更有禮貌

是否沒料到一劈頭就要鼓勵各位拿出不合群的勇氣。起初我總是很勉強自己要參與每場男友的朋友聚會,夏天的時候在他成長的鎮上每個週末都有葡萄酒節、聖誕節前一夜他們整群兒時的玩伴聚在一塊兒,把酒言歡,好好聊聊過去這一年各自的故事。這些活動都很健康,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每年延續下來的傳統,但是在幾次聚會之後,我很確定自己沒有意願加入。在葡萄酒節的活動上,我沒有機會好好品嘗美酒,因為對酒精有嚴重的過敏,我只能喝果汁,少了一點酒精的調劑,讓我覺得對這種活動也挺不帶勁的;在聖誕節晚上的前一天,大家都回到老家,他們整年沒見的沙箱朋友們(Sandkastenfreund,指小時候一起玩沙長大的好友)終於有時間暢聊,聊工作、更喜歡聊:你還記得誰誰誰嗎?他現在在做什麼?現場這些一年一會的朋友我已經不熟悉,更不用說他們是否記得的誰誰誰,我聽了也只是滿頭霧水。

終於有一次我鼓起勇氣,在某次計劃週末活動前我告訴他,我想留在家裡。男友乍聽很擔心,是否我不喜歡他的朋友、不能適應德國生活,我跟他好好解釋,他可以盡情享受跟朋友見面難得的時光,我認為他們的活動或話題並不適合我,我在家追劇,比在現場無聊、發呆,甚至最後不小心擺出臭臉來好。後來確實他聚會開心,我在家也待的輕鬆舒適,我們後來都同意偶爾用保有自己空間的方式度過自己喜歡的週末夜晚。

藉由共同興趣發展出的友誼最穩固

到德國約半年之後,我加入了研讀聖經的學生團體,一方面強迫自己不要整天窩在家裡,一方面也期望因此加強德文,同時增加對聖經的瞭解。這個帶領團隊的組員們是一批信仰虔誠的大學生,他們希望透過聖經的閱讀幫助在這裡居住的外籍朋友們融入環境,除了用德文閱讀加強大家的語言能力,他們也很用心安排各種活動,偶爾舉辦踏青烤肉、有時拜訪社會福利機構,很多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初來乍到,深感在異鄉沒有朋友的孤獨,都把握這個機會來這邊拓展人際關係。

而我因為本身在台灣已有固定上教堂的經驗,很快的在幾次聖經研討之後,我跟幾位德國同學特別聊得來,除了交流關於信仰的體會,我們也開始時不時到對方家串門子,我在這些同學家學會做經典的德式甜點,我邀請他們來做客時,當然會端出拿手好菜「宮保雞丁」來讓大家開開眼界。由於我們有共同的喜好,不用刻意擠出話題,也不會發生尷尬的沉默,每次相處起來都感到輕鬆自在,而且往往在結束見面後,帶著歡愉又感恩的心情回到家裡。如果你正想要多結交當地朋友,不妨依著自己的興趣,搜尋住處附近是否有相關的社團;在德國每個城市都有開設社區大學,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課程,也一定是尋找具有共同性朋友的好地方。

祖宗十八代的故事要能講得出來

在公司同事們都叫我Emily,其實,我不太滿意老闆擅自決定用Emily設定所有系統的用戶名。中文發音對歐美語系的人是一項挑戰,但是我的同事們都很有興趣學習唸出我的中文名字呢!在辦公室裡有同事是義大利裔、有羅美尼亞裔,有人祖先來自波蘭,能懂波蘭文,雖然這些語言間也不能相通互懂,然而,至少他們書寫的方式全部由abc組成;不過中文呢,對他們來說既不能懂、又神秘。

就是昨天發生的事,同事們閒聊各種語言的特色,聊得正開心時,其中一人轉過來對著我說,Emily的真實名字叫做…叫做Hish…hish ch,正當他有點難為情想放棄時,只是剛好路過的同事大叫:我知道唷,她叫Hsiao Chi!雖然只對了一半,仍然勇氣可嘉。不僅是這樣,還有同事認真的問過我,中文造字的原理是什麼?這時候我拿出大一中文系學過的六書原則,用剩下不多的記憶還勉強畫出「鳥」的篆文,同事看得津津有味。台灣有多大、雙北有多少人口、妳為什麼姓陳,陳有什麼意思、妳的祖先從哪裡來、台灣高鐵有多快、聽說台灣還有台語,妳會講台語嗎?這些祖宗十八代的故事加上跟台灣有關的信息數據,在海外居住的朋友真的可以用當地語言好好練習表達,並且牢牢記熟。不管在辦公室或社交場合總有這樣的好奇寶寶,德國人對這樣的話題特別感興趣,你拿這些問題去反問他們,他們也幾乎可以一一回答呢。

出外靠朋友,相信是所有海外朋友都能感同深受的一環,如果能結交到真能聊得來的當地友人,必然是為海外生活添加更豐富的故事。不過發展友誼模式不分國籍,真心交往同時也求放心做自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為你心靈帶來愉悅的朋友。

米莉

4 留言

Debby 2020 年 2 月 23 日 - 上午 9:46

啓示語:﹝、、真心交往也放心做自已、、﹞
即是 界線吧 亦是 心中的護城河
喜歡這種人生觀

回覆
米莉 2020 年 2 月 23 日 - 上午 9:55

好友難求,但是討好別人,就成了鄉愿。
年紀越大,時間越寶貴,只想跟頻率相同的人來往。

回覆
瑋婕 2020 年 5 月 26 日 - 上午 8:39

句句都是我的心聲吔!
我其實一直都很少參加我老公的聚會,因為常常是聽不懂,文化和成長環境的不同有時候很難了解他們的話題!真的是寧願在家追劇還比較輕鬆自在呢!
在這裡我都用我的中文名字,雖然很難發音,同學老師和家人常常發不出來,但我還是很開心,畢竟這是我出生就開始用的名字,我對自己的中文名字就是有強烈的情感,呵呵!

回覆
米莉 2020 年 5 月 26 日 - 下午 1:29

瑋婕,
我很高興妳堅持用自己的名字行走德國!
當時我進入公司第一天,就看到老闆自行決定用Emily做了一切電腦設定,其實我應該當時主動提出修改,但是因為一開始很害羞,錯過了這個時機。我想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換回自己的本名!
不過你跟先生的朋友圈有些交集嗎?雖然不用每次都兩個人形影不離,但若有朋友圈交集是最好的 🙂

回覆

發佈回覆給「米莉」的留言 Cancel Reply

你可能有興趣閱讀的文章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We'll assume you're ok with this, but you can opt-out if you wish. Accept Read More